帖学自“二王”起,经宋、元、明三代的不断完善,已经走过了他的辉煌历程,自道光以后,书坛一改“帖学”风气,学碑书家不断增多。黄易山东访碑后,朝野震动,开启了碑学先河.阮元作《南北书派论》、《北碑南帖论》,遂使碑学主张被正式提出来,邓石如和伊秉绶的书法创作为碑学开端。之后更有包世臣著《艺舟双楫》,发挥阮氏观点推崇北碑,为碑学的兴起推波助澜。吴让之是邓石如艺术创作和包世臣碑学理论的真正继承者。他善作四体,尤以篆书成就最高,他的书法篆刻影响了赵之谦、吴昌硕、黄牧甫、蒲华、沈曾植,黄宾虹等大家。尤其是沈曾植,在重碑的同时,又向帖学回归,走碑帖结合的道路,取得了很高的成就,成为一代宗师。 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应运而生,也为碑学书法达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。何绍基终身习篆、隶,写魏碑,为碑派书法中的代表人物。被康有为誉为“集碑之成”的张裕钊,得力于魏晋南北朝碑版,自成风貌,对近代日本书坛影响颇大。 碑学书法进入新中国后,则有徐生翁、陆维钊、潘天寿 、沙孟海、余任天、沈延毅、游寿、祝嘉、宋季丁等先生为个中翘楚。 当代书坛百花齐放,习帖者、学碑者、以及碑帖兼融者并头齐进,风格纷繁多样。通过这次展览,希冀能够引起当代书法创作和书学研究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。
|